1. 与基督一同复活之人的身份与恩典
当我们细读歌罗西书3章1节:“所以,你们若与基督一同复活……”,就会发现,这短短一句话精炼地总结了信仰的身份认同和恩典的深度。使徒保罗在写给歌罗西教会的书信中,从第2章开始就已指出教会因律法主义主张与希腊哲学影响而陷入动荡的局面。而到了第3章,他正式呼吁:“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强调得救之人的“新生活”。保罗所呈现的这种新生活,正如开头所说的“若与基督一同复活”,并非只是口号或标语,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基督徒整个人生的历史性事件。
保罗在这里既重申了加拉太书2章20节“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的主题,也同时宣告“与基督一同活过来”才是救恩的真髓。本该因罪而死的人,却借着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获得永生,从而成为一个全然不同的新造之人。对于信徒来说,从前的身份已不再适用。现在只在基督里重生,成为已然拥有丰盛恩典的新人——这是关乎基督徒生命的核心。“都已经死了”这句话,并非仅是形式化的宣告,而是指十字架大能带来的真实改变:我们的本质已被彻底翻转。
那么,“你们若与基督一同复活”究竟意味着什么?其中蕴含着“虽然贫穷却已富足”这出人意料的真理。从世俗观点看,富足往往通过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名望等来衡量;但在基督里,真正的富足是指脱离罪的捆绑,并得到永生应许——这才是最高的价值。因此,哪怕不追逐世上的荣华富贵,也能基于属灵的丰盛而自甘卑微,甘心情愿“变得贫穷”。在这方面,“要贫穷”并不意味着苦修或苦行,而是因为已经在灵里得到丰盛,不再被金钱或世上名誉所奴役。
这样的“属灵富足”来源于恩典。并非人借自己功劳或能力获取,而是全靠耶稣基督十字架之功与复活之能所赐,因此我们能够完全享用这富足。然而,我们依旧可能受到世俗思维的影响——比方说,一旦拥有某种地位就想紧紧抓住不放,或者过度追求所谓的成功,亦或产生依靠自我功劳、走向律法主义的倾向。对此,保罗称之为“地上的事”,强调说,若我们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应当摒弃这种旧有思维模式。
在当今,不少传讲福音真谛并以基督为中心进行教导的牧者中,张大卫牧师经常强调:“既然我们已因耶稣基督而得了永生,复活的盼望也已成真,我们的生活态度与视角便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不再被世俗价值观牵着走,而应当“求上面的事”,活出属天子民的样式。这并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生活,而是每一位基督徒都应当享有的身份。由此,“所以你们若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便成为这一强调的起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导并非要我们单纯地逃避“地上的事”、逃进修道院,或彻底否定世俗文化;它更意味着: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上面的财富”,所以能够以更大余裕与自由去享受、使用现世的资源和恩典,不再被它们缠住。属灵的富足奠定了生活基础,使我们不被今世的金钱或名誉所役使。很多人会羡慕那些物质丰富的人,但事实上,在基督里已经样样俱足的信徒,正可以因为这份余裕而甘愿服事他人、帮助弱者、牺牲自己,甚至在必要时自愿“变得贫穷”,因为他们已经是那“终极的继承者”。我们是“似乎贫穷却是富足的人,也是像一无所有却样样都有的人”(参林后6:10)。
“因为已经拥有,所以可以贫穷”这句似乎矛盾的表达,与耶稣基督本身的生命有深切关联。主耶稣原本与神同等,拥有天上的荣光,却道成肉身,取了仆奴的形像,甚至顺服至死,死在十字架上。基督这样的“自我倒空”与牺牲,也是一种对信徒的呼召:当我们响应这一呼召,并非只是受苦而已,而是作为已经与荣耀连结的人,带着确凿的盼望和喜乐踏上奉献之路。
因此,当保罗说“你们若与基督一同复活”的时候,这不仅是一个教义上的宣告,更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直击——我们的“本相”既已改变,就当活出与之相符的行为。信徒应当时时提醒自己:“我已经与基督同死同复活”,因而能够果断地离弃淫乱、污秽、邪情、贪婪等“地上的事”。用认信的方式讲,“我与基督同死,如今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正是这份恩典经历激励着我们的行动。
张大卫牧师也通过多次讲道与演讲,着力强调我们新生命与基督里的恩典有多么奇妙,以及这恩典究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你们若与基督一同复活”的宣告,表示我们已不再被罪与死亡的权势捆绑,也意味着无论我们投身何种事工或奉献,都能够在对神国的盼望与喜乐中坦然前行。
进而,立足于这恩典的新生活方式,并不仅仅意味着个人内在的改变。它在教会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结出神所喜悦的果子。当我们明白并领受这“与基督一同复活之人的身份与恩典”,我们的视角便会自然“仰望上面的事”。在这一脉络下,紧随其后的保罗劝勉——“所以要思念上面的事”——便顺理成章。
总之,“你们若与基督一同复活”这句话昭示:我们过去已经死了,与此同时,又得以复活成为一个新造之人。基督里的恩典与律法式行为或世俗意义的富足截然不同;它粉碎了我们内心罪的权势,并将我们引入永生。当我们紧握这一真理,就能自由地舍弃世俗欲望,并真正享受神所赐的属灵富足。
2. 要思念上面的事——世俗的挑战与属灵模式的转变
保罗在对歌罗西教会说“要思念上面的事”(歌罗西书3章1节)时,并不是要他们采取“不切实际,只会仰望天空”的态度;反之,他要指出的是:身处尘世,但我们真正的归属在基督里,因此我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也应被彻底更新。可将之称为一种“模式转变”(Mode Switch)。信仰生活中,如果仍然固守“旧模式”——纯粹世俗的思维方式,就无法活在“属天的眼光”里。保罗呼吁,我们要切换到新的模式,即“从天上角度来思考”。
那么,保罗所说的这“新模式”具体意味着什么?回到歌罗西书2章8节以后,我们得知当时教会深受希腊哲学与灵智派(诺斯底主义)的影响。此外,从2章16~23节也看出,律法主义的教条(如守节期、月朔、安息日、饮食规定等)同样对信徒造成困扰。保罗担心歌罗西教会在这“两种挑战”——希腊哲学所带来的世俗、理性主义冲击,与律法主义教条、形式化信仰的挟制——之间动摇不定。这两者看似对立,其实都共同削弱或扭曲了福音的本质。
深受希腊哲学和诺斯底主义影响的人,常将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这“具体的历史事件”贬为“低层次、肉身领域的事”,而自恃只追求所谓纯粹“灵性的启示”,甚至推崇天使崇拜等,搅乱了教会。他们宣称只有极少数人掌握某种“灵性知识”(Gnosis)才能得救。保罗才会警告“不可让人因着故意谦虚和敬拜天使就夺去你们的奖赏”(参歌罗西书2章18节),指出那些认为“只有基督还不够”的主张,是不持定教会之元首基督的错误灵性骄傲或神秘主义。
与之相对,另一种挑战——律法主义,则把守某些仪式或规定当作得救的依据,而非基督的恩典。保罗在加拉太书中也曾严词批驳此类主张,称之为“割礼派”,强调并非靠手所行的割礼得称为义,而是借着对基督的信心得称义。歌罗西书中同样如此,他提醒不要被“节期、月朔、安息日”之类的规条所束缚(参2章16节)。保罗把这些称为“后事的影儿”,指出“实体却是基督”(2章17节)。
总的来说,这两种挑战分别以“世俗理性”和“律法式仪文”现身,却同样破坏了教会对福音的纯正信仰。为此,保罗在这样的处境下郑重呼吁:“要思念上面的事”。因为真正的信仰根基,不在那些哲学知识或宗教习俗之中,而在耶稣基督的福音,即十字架与复活的大能之中。“思念上面的事”就是要注目“坐在神右边的基督”(歌罗西书3章1节)。坐在神右边的耶稣,已然胜过死亡和罪恶的权势,并且藉着复活与升天成就了彻底的得胜。因此,纵使信徒在世经历苦难与挣扎,也不可忘记自己已与得胜之主联合。
张大卫牧师常提及,保罗的这番教导对于当代教会与信徒极具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不断进行“属灵模式的转变”。即便我们参加聚会、听道理,若思维方式还被世俗价值观或习惯牵制,就很难真正以“上面的事”为先。然而,圣经明明教导:“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歌罗西书3章2节)。这里的“思念”不只是动脑筋思考,更关乎我们的关注焦点与内心归属。如果我们日常所关注的仅仅是成功、拥有、名望,那么就还停留在“地上的模式”里。
这并不是要我们“放下世上的一切、与现实彻底脱节”。保罗本人也曾在世上劳作(制帐篷)维持生计,并未躲避社会。他的主张是: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工作,却以对主的敬畏和感恩为出发点。并不是“不碰世事”,而是要记得我们最终的盼望与价值根基不在这世界,而在“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乃是提醒我们:在最深层的目标和希望上,应当对准天国,而非受限于世俗的得失或价值体系。
具体而言,“要思念上面的事”就是要让我们整个人生都以神国的价值为中心。耶稣在世上传讲的天国,包含了罪得赦免、爱、服事、谦卑、喜乐、平安、分享、牺牲等。保罗在歌罗西书以及其他书信中也屡次强调:既然与基督联合,就当在价值观上效法基督。信仰生活并非只在复活节或圣诞节才欢庆,而是要每天都“与基督一同活着”。
保罗在歌罗西书3章3节说:“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也就是说,我们的旧人已经死了;我们真实的生命不属这世界,而是“藏在神里面”。这“藏在”意味着保护、安全,也意味着最终的揭示。也许现在我们在世俗层面看不见何等的荣耀,但到了末了或者基督再来时,这份生命必显明无遗。因而,“思念上面的事”绝不是要否定现世的生活,而是让我们时时定睛于天上的基业,并乐意在当下就预尝那基业。
保罗所说的这些,也同样在当代发出强烈挑战。现代社会里,显性的成绩、拥有、地位被放大,人们在社交网络里不断展示自己,或者以金钱与地位衡量所有成就。可悲的是,教会若也将这世俗标准带进来,甚至与律法式条文揉合,福音的核心就会变质。此时“信耶稣得福气”可能被歪曲成“更快更轻易地得到世上的成功”。保罗则尖锐指出,无论律法主义,还是那源于世俗哲学的狂热,只要不以基督为中心,就毫无益处。
由此,“要思念上面的事——面对世俗挑战与属灵模式转变”的信息就格外紧要。我们常在主日或查经时谈论“上面的事”,可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被“地上的事”左右。保罗为解决这一冲突,直接下了命令:“既然你们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这不仅是一种建议,更是对每一个信徒的呼召,叫我们在福音大能之下,超越世俗欲望与律法主义,将内心与行为转到“属灵模式”。
这样的转变也借助教会而实现。教会群体为信徒提供学习并实践福音价值的平台。包括张大卫牧师在内的众多牧者,通过崇拜、讲道、团契与服事,让信徒在每日生活中活出“上面的事”。但最终,还需每个人在圣灵引导下自觉顺服,进入这“属灵模式”。“若你们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思念上面的事”,我们理应不断提醒自己,把目光与优先次序转向天国。
因此,保罗关于“思念上面的事”的劝诫,实则是他对世俗挑战与律法主义挑战的回应,旨在带领信徒实现“属灵模式的转变”。我们虽脚踩尘土,却心系天国,在这个弥漫矛盾的世界中,活出“与基督同活之人”那属天而又极具现实冲击力的见证。
3. 死而复活的生命——荣耀的盼望与实际的生活
在歌罗西书3章3~4节,保罗继续宣告:信徒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并且“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这清楚表明了信徒最终的盼望,即荣耀的来临与复活的完成。在哥林多前书15章,保罗也详尽阐述过复活的教义;同样,在歌罗西书中,“死而复活的生命”这一确据是信徒日常生活的动力源泉。
当说到“信徒已经死了”,这不仅意味着旧生活有所改善,而是一个彻底的决裂。旧约的献祭中,祭物必须被杀,才能献给神。同理,我们的旧人也已与基督同钉十字架,不再被罪辖制。也就是说,“与基督同复活”则指我们已完全脱离过去死与罪的桎梏,从今以后全然属神。我们虽仍生活在尘世,但真正的生命已“藏在神里面”。
在一些追思礼拜或葬礼上,常常会唱到:“他的死就是我的复活”等诗歌。虽然丧礼往往笼罩在哀伤离别的气氛中,但基督徒的丧礼却因为对复活的盼望而多了一份与众不同的坚定。我们相信耶稣所说:“我就是复活和生命;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11:25-26),所以哪怕在肉身死亡时,我们仍存着对永生的期盼。
张大卫牧师多次在讲道中提及,这“复活的信心”绝非一种空泛的精神胜利或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基督的复活是我们复活的保证”这一真实根基。同时,这信念不仅关乎未来,也能大大改变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若知道今生并非一切的终点,就能更无畏、更自由地走在神喜悦的道路上。纵使从世俗角度看会“吃亏”,我们却能因终极的奖赏与荣耀而勇敢坚持。
那么,拥有“死而复活的生命”的人,具体该如何生活?保罗在歌罗西书3章5节往后提出了明确的伦理劝勉:“所以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就如淫乱、污秽、邪情、恶欲和贪婪,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3章5节)。既然我们已选择“上面的事”,就应当弃绝“地上的事”。死而复活的生命,必然以与以往全然不同的方式活在世上。过去我们屈服于情欲和贪婪,如今则按着天上的价值、永生的生命来思考和行动。
保罗特别指出“贪心就是拜偶像”,提醒我们对世上的财富若渴望过度,甚至高于对神的敬畏,就成了一种严重的罪。如今在现代社会,拜偶像并不仅限于对石头或木头的膜拜,也可以表现为把个人欲望、利益绝对化,或把名望、权力摆在比神更高的位置上。保罗强调,若我们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必须斩断这些形式的世俗拜偶像。
为此,我们需要经常保持“属灵警醒”。即便我们知道福音、常去教会,世界仍有许多诱惑:可能是律法主义的面目出现,也可能是某些世俗哲学或潮流。唯有意识到“我已经与基督同死并同复活”,才能令我们不再受制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并能选择更符合新生命的路径。
此外,保罗在歌罗西书3章4节说:“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带领信徒望向“最终的完成”。我们在世会经历苦难和不完美,但与基督联合的生命已经拥有天上的荣耀,这荣耀将在末后或主再来之时完全彰显。复活的信念并不是要否定我们目前的挣扎,反而为我们提供了在苦境中依然坚持的理由和力量。
教会历史中,无数信徒正因这复活与永生的盼望,敢于走上艰苦之路,甚至为主殉道。在贫穷或逼迫中,他们紧抓“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的意识,始终忠于神。毫无疑问,这力量并非出自人本身,而是因耶稣基督的恩典、圣灵的帮助,使信徒在世间风暴中仍能保有喜乐与勇气。
“死而复活的生命”也预示着信徒最终将在耶稣基督再临时进入“荣耀的显现”。在此盼望中,我们务实地活在世上,一方面以谦卑、爱心服事他人,另一方面尽心传扬福音。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神呼召我们在地上扩展祂的国度,透过生活见证彰显福音,这过程本身就是神国临在的一个途径。
同时,保罗所说的“坐在神右边”的基督也昭示那位拥有最高权柄和能力的王。而与这位得胜之主联合的信徒,必将参与这场最终的凯旋。这就是信徒的终极盼望,也表示我们在世一切的劳苦都不会白费,神在祂的时间里必会成全。
归纳而言,“死而复活的生命——荣耀的盼望与实际的生活”不仅强调信徒拥有一个将来要显于荣耀的确实未来,也指明我们现今如何在日常行事为人中活出这一盼望。我们因与基督同死同复活而不再属于罪的权势,也不再被旧人捆绑。如今我们能除去贪婪、拜偶像、淫乱、邪情等,转而穿上仁爱、怜悯、谦虚、温柔、忍耐、饶恕与和睦,这些都是“基督性情”的体现。这样的伦理实践其实是先行品尝那将来荣耀的方式。
此外,我们并非靠苦行或自我修炼来走这条路。正因主耶稣的死与复活已为我们带来丰富与自由,我们才在这恩典根基上回应、顺服。一个已经获得永生、得救恩、寻得真理,并且满足于主的人,不会再一味贪恋世上虚空之事。正是这份恩典,让我们能够超越世俗价值观,进入真正的属灵自由。
也因此,在我们走到人生的尽头——丧礼或追思礼拜时,依然可以放声赞美宣告复活的盼望。基督徒的葬礼并非只有悲伤,更是带着对真安息与荣耀的期盼之所。正如主所言:“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活着信我的人永远不死。”在那场合宣读这应许时,悲痛也能化为盼望的敬拜。
同样,教会生活与牧会实践中,我们时常见证这“死而复活的生命”的大能。我们会照顾软弱肢体,安慰沮丧之人,也在向世界传福音的过程中展现这复活盼望的实在性。包括张大卫牧师在内的许多牧者,都在帮助教会更深体认并活出复活信仰,不是停留在头脑知识层面,而是在生与死的现场真实经历并传承福音的大能。
因此,无论我们在人生中经历富足或贫穷、欢笑或眼泪、成功或失败,我们都因与基督同死同复活而拥有不动摇的身份。世界虽充满变动和挑战,但复活的信仰如同灵魂的锚一般稳固教会与信徒。并且终有一天,主在荣耀中显现,我们也要与祂一同显现。这是保罗在歌罗西书3章想要传递的核心:信徒的真正身份在“死而复活的生命”之中,不再做罪的奴仆,也不再受律法或虚妄哲学的挟制;乃是靠着耶稣基督的恩典与复活之能,活在自由里,并继续“寻求上面的事”,在世上为神的国度作见证。
最后总结一下,第一部分阐述了“与基督一同复活之人的身份与恩典”,第二部分则说明如何将这身份具体化为“思念上面的事”的生活方式,并在世俗挑战与律法主义间进行“属灵模式转变”。第三部分阐明“死而复活的生命”如何在盼望与现实中落地,并最终在荣耀中彰显。三部分环环相扣,都体现歌罗西书3章的要旨:信徒在基督里脱去旧人,穿上新人,进入永生与复活的盼望;并在这个过程中,承担拓展神国、活出基督样式、改变世界的使命。统贯这三大主题的,是“福音的大能”——在这福音里,一切都被更新,基督徒拥有了新的身份,也坚定了盼望。愿我们都能在此恩典中继续前行。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