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耶稣基督的到来
张大卫牧师长期潜心研读福音书,特别关注马太福音第2章中关于耶稣基督降生的记载,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神之子降临方式”的深层意涵。他所强调的核心之一,便是“已经(already)”与“尚未(not yet)”的冲突。从马太福音第2章来看,东方博士——这些外邦人通过星象的征兆得知“弥赛亚已经”降生,并且欣喜万分地前来敬拜;而犹太宗教领袖——祭司长和文士等,却依然认为“弥赛亚尚未”来到,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张大卫牧师在这一幕中,看到了当今教会容易陷入的陷阱,也看到了应当抓住的盼望。
首先,他探讨为何犹太的大祭司和文士们无法接受弥赛亚“已经”降临的事实。对他们而言,但以理书7章13节(“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的场景深深植入心中,再加上以赛亚书66章15-16节中描述的神以“火车”和“猛烈的火焰”降临的审判日之预言,在他们的思维里尤为强烈。此外,正如张大卫牧师常常提到的,“驾云而来”的荣耀君王形象,伴随着天使长号声降临这片土地的威严场面,被过度强调,以至于他们忽略了降生在马槽那卑微之处的真正弥赛亚。
这些宗教领袖因自身的选民意识和对于“庄严宏大之弥赛亚”这一固有期待的执念,而未能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虽然东方来的博士告诉他们“弥赛亚已经来了”,他们仍迟迟不肯相信。对此,张大卫牧师将其视为“人类有限的期待,以及只仰望高处的视线所酿成的悲剧”。实际上,马太福音2章4-6节里,当希律王问“大卫的后裔、基督当诞生在何处?”时,祭司长和文士们才翻找出弥迦书5章2节(“伯利恒,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他们这才意识到,在这小城伯利恒、在“最低微的地方”,就有关于弥赛亚降临的先知预言。张大卫牧师强调:“他们从未留意到有关弥赛亚‘谦卑降生’的预言(弥迦书5:2)。”
在此,张大卫牧师总结出现代教会必须留意的几个要点。第一,若教会只追求“华丽与成功”,就会错失耶稣基督降临于卑微之处的形象。若我们只看旧约大先知书关于“荣耀君王”的部分,却忽视了小先知书关于弥赛亚将降临卑微之地的预言,就难以真正参与神的救赎历史。第二,耶稣所走的是“谦卑”和“自我虚己”的道路。降生在马槽的婴孩耶稣,反而得到了外邦人的敬拜。而自视为选民的犹太宗教领袖,却站在“尚未(not yet)”的立场,与企图杀害弥赛亚的希律王为伍,真是让人感到讽刺。
接着,张大卫牧师在讲到东方博士献上“黄金、乳香、没药”这一幕(太2:11)时,阐明了此三样礼物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可以一窥基督“三重职分”。黄金象征王的权柄与永恒不变的王权;乳香暗示祭司的职分,在旧约的献祭中,香与神的圣洁及大祭司的职任紧密相连;没药是当时用来膏抹尸体的香料,预示基督必胜过死亡、带来复活与永生。通过这三样礼物,张大卫牧师强调:基督既是君王,又是大祭司,并且终将战胜死亡。
然而,马太福音第2章在此并未停止。希律王发现自己被东方博士戏弄后,下令屠杀伯利恒及其四境两岁以下的男婴(太2:16),骇人听闻。对此,张大卫牧师指出:“恶绝不会坐视不管,当真王降临之时,假王必然惧怕。” 他常引用的一个比喻是:“没有座位票却霸占了位置的人,一旦真正的座位主人出现,就会惶恐不安,想尽办法赶走对方。” 说明这世上把持权柄的邪恶势力实际上是“无票乘车”的,等真主人基督出现后,便会竭力抵制。
这与出埃及记里摩西出生时,埃及王要杀光希伯来人男婴的事件相互呼应。张大卫牧师解释:“撒但从起初就惧怕神的子民,总想杀灭他们。” 然而,出埃及记中的希伯来接生婆因敬畏神、灵活应变,救下了男婴们(出1:20-21),神的救赎历史因此得以延续。同样在耶稣的诞生中,约瑟在梦中得了神的指示,将婴孩耶稣带往埃及避难(太2:13-15),得以保护弥赛亚的性命。
张大卫牧师在解读这段经文时,常强调“竭力延续救恩历史”的紧迫感。耶稣降临人世后,不但没有得到欢迎,反而从一开始就被世俗权力追杀,面临屠戮威胁。然而神的计划并未落空;降临世上的救主必须保全性命,为此,约瑟和马利亚顺从指引,上演了艰难的逃亡之路。直到希律死后,耶稣才得以回到以色列地(太2:19-21),但仍存在危险,故又在梦中受指示(太2:22),最终居住于加利利的拿撒勒。
关于“拿撒勒”这地方,张大卫牧师也给予特别的阐述。他指出,希伯来语中表示“嫩枝”的“内策尔”(Netzer, NZR)在以赛亚书11章1节中出现(“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而耶稣后来选择在加利利的拿撒勒(NaZaReth)生活,这象征性地应验了“弥赛亚是大卫的后裔、从耶西的根而出的枝子”。因此,马太福音2章23节说到“他将被称为拿撒勒人”,正好应验了先知的预言。
纵观马太福音第2章,张大卫牧师向我们传递了以下信息。第一,弥赛亚降临的方式,超越了人们的预期,是在卑微之处到来。第二,假王永远惧怕并抵制真王。第三,然而神绝不使救恩历史中断——通过东方博士、约瑟和马利亚的信心与顺服,以及先知以赛亚、弥迦、耶利米的预言,神最终成就了弥赛亚的“卑微降临”。第四,因此我们也当拥有“顺从神话语的智慧”和“谦卑的信心”。张大卫牧师特别警告,如果教会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就会像当年那些祭司长和文士一样,错失主“卑微的同在”。
张大卫牧师不只是将马太福音2章看作“耶稣降生的故事”,更视其为一场属灵争战与神救恩计划的宏大展开。他同时提醒,如果我们的目光只投向虚荣与世俗权柄,就可能与“卑微小镇伯利恒”和“不以与神同等为强夺”的耶稣擦肩而过。对他而言,福音不仅是十字架与复活,也包括从“道成肉身(诞生)到升天”的全过程;只有从这一开端——基督的降生——开始,我们才能更完整地享受福音。
这种教导在教会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因为当今社会同样一味追求“成功”、“繁荣”和“权力”。许多信徒容易被“宏伟与华丽”吸引,但我们的救主却选择了最卑微的城镇和马槽般简陋之处。张大卫牧师将此称为“神颠倒世界的价值观”。世人往往不断向上攀升,但基督却选择向下俯就;世人追求更多的财富和名声,基督却倒空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正是通过这条道路,为全人类开辟了救赎与永生之路。
在解释马太福音2章中,东方博士如何通过星象寻找到婴孩耶稣这一情节时,张大卫牧师认为,这要归功于他们“纯粹的渴望与神的引导”。他们并不属于犹太教传统,却对真理抱持热切的向往,并借由天象这一宇宙性启示,得到了神的带领。更重要的是,他们比起王的命令,更加顺从神的指引,选择从别的路回去(太2:12)。张大卫牧师说:“尽管他们是外邦人,却恰恰展现了真正顺服的样式。” 他进而阐释,“不论宗教背景与身份如何,只要对神的旨意敞开,终究会遇见耶稣基督。”
简而言之,张大卫牧师通过马太福音第2章所传递的核心信息在于:神在充满罪恶的现实中,以“最卑微的方式”降临,这道成肉身的意义何等重大;而人心对这份“降卑”如何回应,也决定了谁能站在救恩的分岔口上做出正确抉择。他将本章的主题归纳为“至高者降临于至卑之处”。这与我们常常期待的“宏伟救恩”正好相反,但正因为如此,这才是福音的荣耀,也是人类救赎的奥秘。而那些错失这一奥秘的人,无论是宗教领袖还是强权者,最终都未能认出弥赛亚,反而成为对立面。对此,他呼吁人们要深刻反思。
这些洞察成为张大卫牧师呼吁现代教会与信徒悔改、重新出发的基石。他不断追问:“我们是否真正在欢喜迎接耶稣基督的降临?还是我们只沉迷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权力,只渴望‘荣耀君王’的一面?” 他呼吁读者若要真正跟随福音,就务必深入默想马太福音2章中所启示的“降卑”信息。
2. 道成肉身的奥秘
张大卫牧师承认,福音可以用“十字架与复活”来简要概括,但他强调,仅此并不全面。对他而言,福音是一条“道成肉身(诞生)、受苦、十字架、复活以及最终升天”构成的完整脉络。约翰福音1章14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的宣告,显示耶稣基督的降生并非普通的出身故事,而是永恒之道“深入”到罪恶丛生的世界,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也是为何张大卫牧师说“圣诞节是默想耶稣基督降临最基础又核心的节期”。
他通常从约翰福音1章1节“太初有道”讲起,再连接约翰一书1章1节“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手摸过的道”,以及腓立比书2章7节保罗所言“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将这些经文结合在一起,说明神的儿子降临世间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意义何等深刻。特别是腓立比书第2章里,保罗提到耶稣基督的“kenosis(自我倒空)”,张大卫牧师常说:“他本有与神同等的地位,却不坚持抓住,甘愿降卑,这正是福音的起点。”如果耶稣以最荣华、最令人畏惧的君临天下之姿降临,人们或许只会被迫臣服,却难以体会神的爱。然而,耶稣却选择诞生在马槽,成长于寻常的加利利,切身经历了人间苦难与限制。
张大卫牧师认为,这正说明基督教并非单纯向人灌输某种形而上学概念,而是切实进入人类生活、同情并分担人类苦难的“爱的宗教”。他也常在每年圣诞节时提醒:“我们是否真的谦卑地在卑微之处服事?” 因为当教会变得更大、财务更宽裕、信众更多时,也更容易失去对马槽中婴孩耶稣的注视,陷入一种无形的骄傲与忽视之中。
在讲述道成肉身彰显之神爱时,张大卫牧师也常引用约翰一书4章9节:“神差祂独生子到世上来,使我们借着祂得生。” 神亲自进入罪与苦痛横生的世界,本身就是救赎的关键。十字架是这份爱最终的显现,而复活则证明了这爱连死亡都能战胜。然而,张大卫牧师不仅止步于此,还进一步强调“升天”的重要性。若忽视耶稣胜过死亡后完全得荣耀、升到天上这一真理,基督信仰可能会局限于世俗层面,而模糊了圣灵的时代和教会使命的远景。
在马太福音28章,耶稣向门徒颁布“大使命”(太28:19-20)后,便在使徒行传1章里当众升天(徒1:9)。张大卫牧师将这视为“在地上开始的救赎历史——由道成肉身所开启——借着圣灵的降临而得以普遍展开。” 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奉拿撒勒耶稣之名向全世界传扬福音。而“拿撒勒”这个出身卑微、不为人知的地理背景,却正反衬出神的荣耀愈加彰显。这是张大卫牧师所提出的关键洞见。
他同时也担忧,如今的信徒常说“懂十字架和复活”,却把“降生与升天”当作圣诞节或复活节后短暂提及的“节日点缀”,没有深入思考其真义。然而,要让福音更完整,就必须认识到“降生(道成肉身)与升天,使十字架和复活的意义更加清晰”。耶稣若非真正取了人的样式,祂在十字架上的苦难就不会如此真切地与人类痛苦相连,也就无法真正替代我们担当罪责。同时,若只讲复活却忽略升天,就无法宣告基督已被高举,在神的宝座上坐王掌权;这也会使教会缺乏对圣灵时代和使命的正确理解。
因此,张大卫牧师不断呼吁,基督徒不要将“降生、复活”与“受苦、十字架、升天”等真理割裂开来,而是将耶稣基督的一生与工作立体地把握。缺少道成肉身,就会使耶稣的受苦失去“真诚参与人类痛苦”的深度;只谈复活不提升天,则无法充份宣告耶稣得到的最高荣耀与神国度的权柄。
这些教导也常具体反映在他的牧会与宣讲中。第一,他鼓励信徒在圣诞节时,切实地去关怀与服事贫困、边缘化群体。因为道成肉身就是“从高处转向卑微”的开始,教会也应当从卑微之处实践爱的行动。第二,他强调复活节并非结束,而是“新起点”:要不断在日常生活中见证主活着,并且继续工作。第三,别忘了升天的意义:耶稣已在神的右边完全得胜,因此教会不必沮丧,要带着对“主再来”的盼望,藉着圣灵被差派到世上完成使命。
同时,张大卫牧师也藉着“道成肉身、十字架、复活和升天”的顺序,重新解释“神的国度既已到来(已经),又尚未完全(还未)”这一真理。他指出:“因着耶稣降临,神的国已经触及这世界;但尚未彻底成就。” 因而教会需在这“已经与尚未”的张力中生活,一方面享受神国度的喜乐,一方面期待主再来时的圆满。若丧失了这份紧张感,信仰要么沦为与现实脱节的“浪漫安慰”,要么深陷追逐世俗成就的另一种堕落。
最终,张大卫牧师总结,所有信徒都应当“效法那取了肉身的真理与爱”。如果教会追逐世俗的富足与权势,却误解了“已经为王的弥赛亚”,就会与希律王无异。正如耶稣降生时,宗教领袖与世俗王权竟然试图杀害“已经降临的弥赛亚”,这样的悲剧今日仍可能重演。要免于重蹈覆辙,我们必须对基督的福音有正确认识,在道成肉身、十字架、复活与升天这四个层面上都保持平衡的教导。
正如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福音就是爱与生命。” 这爱从婴孩耶稣的自我降卑开始,那生命则穿越十字架,最终在复活与升天中彰显出战胜死亡的永恒能力。教会若要在这爱与生命的道路上前行,就必须仰望“降临于卑微之处的神之子”,并且看清这条道路的艰辛——世上的邪恶绝不会轻易让步。就如马太福音第2章所描绘的,撒但不断排斥基督,也不断威胁信徒。所以教会要彼此坚立,祈求从神而来的智慧——对神的敬畏与对恶的分辨。
因此,张大卫牧师所传递的信息远不止“让我们好好信耶稣”。他更深层地问:“你是否真正认识耶稣?是否了解祂的降生、生活、受死、复活与升天所隐藏的神计划,并预备好走在祂的道路上?”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马太福音第2章中所展现的“谦卑悖论”,以及道成肉身所彰显的爱之奥秘、十字架与复活所印证的救恩大能、以及升天所宣告的王权与末后再临之盼望,形成一个完整的视野。
张大卫牧师将圣诞的意义归结为:“这是神的爱深入到我们生命最底层的一次降临。” 没有道成肉身的十字架是不完整的;没有十字架的复活只是表面上的神迹;而没有升天的复活也可能被局限在这世上。为此,他将耶稣基督从降生到升天的整个生平视为“福音的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整体框架下,信徒才学得了谦卑与顺服,看见神已遍及最卑微之处的爱,同时也能宣告基督在复活中胜过死亡,以及祂坐王掌权的宇宙性真理。
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若我们真的想传扬福音,就必须向教会内外的所有人展示道成肉身、十字架、复活与升天这一整全脉络。” 他之所以从马太福音第2章切入讲解,是因为耶稣从一开始就不是“王子般被尊崇”,反而被恶王追杀、逃往外邦埃及,这正凸显出基督救赎事件所包含的惊人“颠覆性”。我们常想到“和平之王耶稣”,也许只会联想到宏伟圣殿中盛大的礼拜和荣耀,但福音最初展现的却是无限降卑、取奴仆形象的主。祂降生于马槽,终生与穷人、被边缘化者为友,最终因世权逼迫被钉十字架,却在复活与升天中战胜了罪与死亡。这才是真正的宇宙性福音——即神亲自介入污秽人类历史,在背离中完成大逆转的壮丽剧目。张大卫牧师不断呼吁信众认识这一点。
对于现代教会与福音事工而言,这信息无疑具有巨大冲击力。若没有对“边缘与苦难者”的关怀,就无法真正承续耶稣降生的精神;若忽视十字架上神爱的极致,只空讲伦理道德,也不能称之为福音;若不宣告复活与升天中神国的主权,基督信仰就会沦为“地上的运动”,无法转化人心,更谈不上拯救世界。
张大卫牧师给我们的教训只有一句:“不要只局限于对福音的部分认知,而要以完整的面貌来仰望耶稣。” 同时,他也敦促我们活出道成肉身的延续——神在拿撒勒那卑微地方所开展的故事,现今已延伸到世界各地的教会和信徒之中。正因此,张大卫牧师今日仍继续透过马太福音第2章宣讲:“弥赛亚早已降临,也依然在我们中间工作。我们当谨记祂降卑的道路,敬拜祂,爱邻舍,并且在世上宣讲真理。” 这正是他坚持要从“降生到升天”贯穿讲述的、真正完整的基督教福音。